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中新网:聚焦内涵提升能力 厦大研究生科研成果再创新高

 厦门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28日至29日举行,着眼于学校“两个百年”和“双一流”建设目标,围绕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的核心任务,推动新百年厦门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28日来自此次工作会议的信息称,近年来,厦大突出“研”字当头、严格管理的新时代研究生培养特色,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厦大风格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生高水平科研成果日益增多。今年迄今,厦大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就达23篇。

顶天立地 原始创新

彭健是厦大材料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2013级硕博连读研究生,现为化学化工学院博士后。至今已是在厦大的第十年,从刚开始的科研小白到现在在世界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彭健非常感谢学校和导师对他的培养。

经常跟导师汇报科研进展,经常被导师否定,“不要做‘跟屁虫’”“你做的工作unique的地方在哪里?”“要做‘顶天立地’的工作,要去思考我们做的工作从基础研究上是否能够给人启发,带动学科的发展;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是否能够促进技术转化成产品,服务地方经济”。导师的谆谆教诲,使得彭健他更多地去思考自己的研究工作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去凝练自己工作的创新之处。日积月累的创新思维训练和基础实验摸索,终于收获了不一样的果实。

合作交流 落实环节

2020年6月,经济学科三位博士研究生合作论文在《经济研究》发表。谈到这篇文章,其中两位作者不约而同地提起了经济学科严格的“八高”课程学习和培养环节考核。

学院要求第一学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课程贯通,由学院统一开设经济学系列平台课程,必修课8门,采用全英文教学。刘诗源博士一年级就经常通宵达旦地复习、完成作业和预习第二天的课程,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超过了高三。

“在一年级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前夕,我曾对着教材和讲义学到泪流满面,但正是这些训练使得我打下了扎实的研究基础,让我在写论文的时候能够更加得心应手。”林志帆说。

学院要求博士二、三年级要进行学年论文考核,在导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向学院其他教授汇报研究进展。林志帆毕业1年多对这件事情还心有余悸。对于刚形成一两篇论文的学术新人而言,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但所有的付出不会白费,通过锻炼,林志帆发现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走出国门 开阔视野

厦大海洋与地球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2014级硕博连读研究生苏剑钟曾于2016年受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公派至美国特拉华大学(UD)进行海洋学双博士学位联合培养。在国外的学习生涯,课程学习、实验室工作、组会讨论、航次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在海洋学讨论课(seminar)上阐述文献并发言讨论……,各项能力飞速发展。

他还发现,有些国外的博士生在比较早的阶段就能和导师协商出想解决的科学问题,并对大的科学问题进行细化划分,每个小问题基本都能对应一篇文章的内容,积少成多,循序渐进,最终实现对大科学问题的探索。

通过比较,苏剑钟吸收了最前沿的科研进展,在培养异同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提高科研效率,最终在nature子刊上发表了科研论文。他说:“通过学校为我们提供的公派出国平台,我走出了国门,开阔了视野。这让我迅速成长,为我在Nature子刊发表论文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完)

(杨伏山 欧阳桂莲)